教材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拓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需要及学生的实质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办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智学网收拾的二年级数学教材范本有关资料,期望帮到您。
二年级数学教材范本
导学目的: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晓角的各部分名字。
2、通过学习知道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没关系
3、初步掌握用直尺画角。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领会到数学源自实践的思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导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晓角的各部分名字,掌握用直尺画角。
导学难题:
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子白板、一个三角板、一个活动角
学具:三角板、活动角
导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小兔请大家二(2)班的同学参观他们的新房屋,你们想去吗?
生:想
师:房屋是哪些图形组成的?
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屏幕显示:从房屋中拉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分别闪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的一个角
引入:小朋友们,刚才闪动的图形是什么?你认识它吗?今天这节课大家就和角交朋友
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理念:用情景引入,创设生动的菜鸟兔的家,帮菜鸟兔找一找它的家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习,而且富有童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预学
1、角不只藏在图形里面,还藏在校园里面,你还能从校园的图形中找出一些角吗?(出示校园主题图)
先让学生说说那里有角,课件再演示。
鼓励学生: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把这么多的角都找出来了。
2、校园里有角,日常还有不少的地方,也有角,你还能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图片:剪刀、吸管、水龙头
师小结:看来角在大家日常到处可以找到
[设计理念:借助主题图里学生熟知的生活和情景,与日常容易见到的物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常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常识的现实性,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常识就在大家身边。]
3、出示导学单
①找一找:拿出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注意观察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②画一画:试着画一个角,说说你是如何画的?
③变一变:你有哪些好的方法,让角变大,让角变小?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组合作学习、师教导
3、互学
全班交流、梳理盲点
认识角:
(1)学生齐读1、条自学小贴士
师:同学们拿源于己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你有哪些感觉?
生:尖尖的
师: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
板书:顶点
师:你再摸一摸从顶点出发的这两条线,你又有哪些感觉?
生:直直的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板书:边
(2)教师概括: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边说边画:边
顶点
(尖尖的)边(直直的)
(3)学画角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角的很多小常识,想了解角是如何画出来的吗?
哪位同学们想到黑板上来画个角呢?
指名画角、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画角
师:你想把你画角的办法讲给其他同学听吗?
课件:先画(),再画()
注意:在两条边的中间画一条弧线,作为角的标记。
[设计理念:画角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画,使用先“放”再“扶”的办法,既进步了学生自我学习力,又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比赛的形式,第三加大学生对画角办法的理解,并让他们在展评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角的大小
师:老师手中有一个角,同学们有没方法,让这个角变大?
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在一块商量商量,如何让这个活动角变大?
生1:我把两边的纸条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师:角变大了,是角的什么地方变大了,你可以用手指一指吗?
生用手指,师追问:角变大了,边有没变化?
师:相反,你还有哪些方法让角变小?
生1:把两边的纸条合拢,角就变小了
师:你能指一指,是角的什么地方变小了?
生用手指,角变小了,边有没变化?
老师用活动角演示:师拿一个活动角,慢慢变大之后,再减掉两条边的一少部分纸条,看一看角的边,有变化吗?
(5)红角与蓝角的争论
(6)儿歌概括帮记忆
小小角儿真好看;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千万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角的大小如何辨;只看张口不看边。
4、评学
1、判断角(见课件)
2、到创设情境小兔的新房中,第三完整地找角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
4、用小棒摆角:摆一个角至少要几根小棒?你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5、赏析日常角的图片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二年级数学教材范本
1、剖析教程,把握目的。1、教程简析
《米的认识》是小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通过小学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定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借助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可以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质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打造定义。
2、教学目的及重难题
常识与技术:
(1)认识长度单位米,打造1米的长度定义。
(2)初步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办法: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打造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身经历常识的创造过程,用我们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常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题: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2、慎选教法,看重学法。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程内容,这节课使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技巧,教师将围绕怎么样激起学生探求新知,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这一教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要紧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拓展探究性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技巧,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考虑,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我们的考虑渠道和学习成就。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领会长度单位的产生。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依据教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打造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学生初步掌握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达成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既教常识、又教办法。
3、关键词优化步骤,突出主体。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要紧方法。”因此,教学本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进步的过程,以很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示出来,而小学生因为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困难。因此我依据学生学数学的特征,在设计引出长度单位米时,从生活实质引入:假如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黑板长度或教室门的高度,你感觉有哪些不便捷?
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都取材于生活的数学日常,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数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引导探索,练习技术。
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领会1米。1、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领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样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部分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领会,有时竖直着领会,都有益于感受1米的实质长度。2、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只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和8厘米比长短的时候,因为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适合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3、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探寻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定义应用于平时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三)训练巩固,实践运用。
能否在容易的情境中正确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否了解和结实。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将来,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领会米和厘米在实质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合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假如用厘米作单位,那样长2厘米的床还能被人睡觉吗?引导学生拓展这部分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同时适合补充一些训练,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得到不一样的进步。
(四)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概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它对你有哪些帮?这节课你表现得如何?等等。如此的小结有益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勉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常识。
4、久经磨课,追求卓越。
教学的成功在于可以发现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技巧的教学环节。我长期在低年级进行数学教学工作,对文本还是熟知的,但对细则的把握和对学情的剖析还要下细功夫。努力做到:
1、研读教本。把握内容核心,校准施教目的。
2、以学定教。反复比对教材,按班推行计划。
3、情趣高效。设计多种活动,鼓励每人参与。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维持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况,一直着重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我们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着重让学生参与到常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问题的设计一直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年级数学教材范本
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升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大家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训练加、减法的计算。
2、计算训练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训练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假如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假如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笔算
(1)做训练十四第10题1、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空间做在课本上。
(2)提问:加法用竖式是如何算的?减法用竖式是如何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哪些相同的地主?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3)做训练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做训练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何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哪个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哪个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学生在训练本上做第13。
3、应用题训练
做训练十四第14、15题。
4、课堂作业:
训练十四第12题。